close

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http://www.cbeta.org/result/T14/T14n0451.htm

大唐三藏沙門義淨於佛光內寺譯

復次曼殊室利,若復有人,歸依世尊受諸學處,而破壞戒威儀及壞正見,諸有持戒正見不求多聞,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,雖有多聞而懷憍慢,由慢心故自是非他,嫌謗正法、為魔伴黨,如是愚人、自行邪見,復令無量百千俱胝有情墮大險坑。

此諸有情、墮於地獄傍生鬼趣,若曾聞此「藥師琉璃光如來」名號,由彼如來本願威力,於地獄中憶佛名號,從彼命盡、還生人間,正見精進、意樂調善,捨俗出家,於佛法中受持學處、無有毀犯,正見多聞、解甚深義,離於憍慢、不謗正法、不為魔伴,漸次修行諸菩薩行,乃至菩提。

 

◎段落提要:

這一段為世尊為文殊菩薩及大眾開示,如有破戒、謗法、邪見者,如果曾聞「藥師琉璃光如來」名號,由藥師如來本願威力,能夠令這些墮入惡趣的眾生離脫惡趣、還生人間,並且能夠精進正法、不為魔伴。

這一段,無論是玄奘法師或是義淨法師的譯本,都是有關於「犯戒」後如何還得清淨戒體的開示。

 

 

◎迴向

 

願以此功德,普及於一切,我等與眾生,皆共成佛道。

 

 

 

 

◎以下援引一些資料,以供相關參考:

 

昔有一比丘,往遊西域,欲請問得戒源由,發足到天竺。

 

適見一人阿羅漢,即請問僧尼得戒不得戒?

 

阿羅漢言:『我是小乘聖者,不知菩薩僧尼等戒得不?汝在暫住,我上昇兜率,奉問彌勒。』

 

即入定向天,具問僧尼並得戒請靈驗。

 

彌勒即取金花云:『若邊地僧尼。取金花入羅漢手掌。不得莫入。』

 

發心既訖,得花安手其花入掌中,高一尺顯現,以此為驗。

 

復問:『若受戒已更有犯者,如何遠得所失。』

 

彌勒答:『若聲聞法,犯性戒現身難得。若大乘法此事不難東方有土名淨琉璃、佛名藥師,以本願故,,破戒稱名,必得淨戒。』

 

比丘聞已,後說此事,聞者信受矣 。

 

出自《尚綩法師傳》

 

 

 

按:

 

依玄奘法師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》:「第五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有無量無邊有情,於我法中修行梵行,一切皆令得不缺戒,具三聚戒。設有毀犯,聞我名已,還得清淨,不墮惡趣。」

 

 

 

◎印順法師《藥師經講記》:

 

「前四願,依藥師如來的自證功德,利樂眾生;此下,因眾生有了缺陷,苦痛,需要援助救濟。上來是與樂,此下是拔苦。藥師如來對苦難眾生的悲濟,以及消災免難,將由這第五大願起,逐一顯示出來。

 

此願說:將來成佛時,假「若有無量無邊」的「有情」,「於我」藥師佛的正「法中」,「修行梵行」。梵行,

 

1.約一般意義說,指一切清淨行(梵是清淨的意思);

 

2.約特殊意義說,專指出家的不淫戒;

 

3.約中義說,凡佛所制的戒行名為梵行。在藥師佛土的淨法中修行、受戒:不問所受的是比丘戒,或是沙彌戒,或五戒,或菩薩戒,凡參加過藥師法會,聽聞藥師聖典,稱念藥師名號的眾生,「一切皆令」獲「得」圓滿的「不缺戒」。缺就是犯戒或僅持一分;不缺即能圓滿受持。比方受五戒,全部都持守得嚴格、清淨,便是不缺;若祗能持得三四戒,或部份犯輕垢罪,即是缺戒。仗藥師慈光威德的加被,受戒,或受戒而有所缺犯的,都能得圓滿受持。而且,都能「具」足大乘菩薩的「三聚戒」。

 

 

 

三聚戒:

 

1.攝律儀戒,即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等。

 

2.攝善法戒,如修布施、持戒等六度四攝。

 

3.饒益有情戒,大乘菩薩一切要以利益眾生為前提,若但為自利而不利他,即是犯戒。能依藥師的淨土法門去修,即能得到三聚戒的圓滿不缺。佛法中受戒,先是未受令受,已受的令守。受了戒以後,不一定能清淨嚴持,這是多數人難免的現象,即在佛陀時代,有的聖者也還有不能圓滿受持的,何況一般煩惱深重的凡夫?因此,佛法中有懺悔法門。如祗知受戒而不持,或有所犯而不知懺悔,即難得清淨。所以藥師如來本願,更進一步地說:「設有」眾生「毀犯」了禁戒,但由聽「聞」了「我」佛的「名」字,「還」可「得」到「清淨」。清淨就是罪障消除;罪業消除,自然就「不墮惡趣」了。

 

惡趣,即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三惡道。眾生因聞佛的聖號,而如法懺悔,便得免墮三途,這是藥師如來的慈悲與方便,也是為了懺悔業障。稱佛名號,戒行能重獲清淨,是方等大乘的懺悔法。然並非一聽佛號就等於懺悔,必須一心一意的持佛聖號,對過往錯失,至誠發露懺悔,禮拜,供養,時時攝心於佛號佛德上。久而久之,罪業自然消除,內心感受佛的光明,恢復了本來的德行清淨。」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Jinkonm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